最强悍的战斗力,源于“沙丁鱼精神”

2021-12-01

原创 任煜 混沌学园 


看透涌现的本质,其实不难


我们经常说让组织创新涌现,也就是期望通过涌现这种方式实现组织进化。然而,具体到落地应该怎么做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讲清楚涌现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涌现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复杂,涌现不是天才般的灵机一动,某种程度上,涌现就是组织的“持续改善”。

 

向沙丁鱼群学习


既然要说到动物族群,那就不得不先说一下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今天的中国人对进化论存在误读,进化论所体现出来的远远不止“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6字法则这么简单,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并不是达尔文的本意。

 

这种误解来自于早期把进化论引入中国的人,当时进化论被引入中国,翻译的并不是《物种起源》,而是赫胥黎的一本著作,叫《进化论与伦理学》,而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思想。

 

后来翻译者在书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总共占全书的1/3,这就成了中国人看到的《天演论》。而著名的16字法则也是斯宾塞的思想。

 

回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上,其实当年达尔文并没有真正完成《物种起源》的写作,因为自始至终,他没有办法回答“选择这件事本身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

 

如果自然选择是不确定的?为什么进化是有方向的?

 

今天,我们回看过去,可以说真实的进化不是淘汰制,它是一种竞争与合作,这是我们走出误读的一个重要认知。

 

反应在商业上,首先,商业不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一种动态的竞争与合作,这种竞合的目的是适应与共存,不是非要把对手给杀死。

 

竞合,反应在组织内部是怎样的呢?我们从中能否得到一些启示?

 

▍沙丁鱼的启示


沙丁鱼是海洋中最大的族群,也是把“涌现”这个概念展示的最好的族群之一。

 

沙丁鱼有洄游的传统,每年都会从南非的开普敦附近,一直洄游到印度附近产卵,总里程超过1000公里,鱼群的长度有6-8公里长,宽度为1-2公里,深度30米,这是一个巨大的鱼带,也是自然界中最大的海洋生物迁徙。


最强悍的战斗力,源于“沙丁鱼精神”


沙丁鱼是怎么做到的?它又是如何涌现出这种不可思议的“状态”的?

 

经过研究,如此庞大的组织,其实实现原则只有3个:靠近、对齐、分离。

 

靠近就是跟上前边的鱼,本质是建立一种互动机制,这是一个最小结构单元,也叫自组织。

 

对齐就是保持同步,这个本质是自适应、持续调整。

 

而分离是要求和后边的鱼保持距离,这是一种双重反馈机制,沙丁鱼既要跟着前边的鱼,又不能让后边的鱼追上。

 

如果根据这3条原则把鱼群画出来,画5条鱼这个组织就成型了,然后不断的复制扩充,最后就能形成巨大的沙丁鱼带。


最强悍的战斗力,源于“沙丁鱼精神”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首先,看似复杂的组织,拆分到最小结构单元来看,都不复杂。

 

把沙丁鱼群和商业里的组织做一下对比,作为组织中的一员,你只要考虑前后左右的4条鱼就可以了,整个组织就会整齐高效。这叫决策的最小作用。

 

我们再深入思考一步,其实每一条沙丁鱼都是独立决策,互相关联,最后变成数十亿个个体的协同。它们不需要微信联系,不需要支付宝同步,只要紧盯身边的鱼就可以了。

 

从沙丁鱼群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非常重要的几条关于“涌现”的奥义。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对照一下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组织。

 

第一、 个体主动才能呈现出涌现的状态。你在组织内部是否做到了足够的主动呢?


第二、 想要实现涌现,必须有足够的个体数量。比如沙丁鱼,至少要有5条鱼,但这不是说明个体没有办法涌现,只是个体的涌现是不能察觉的,而且也是很难持续的。


第三、 涌现有临界效应。换句话说,它的出现是突发的,没有那个三原则(靠近、对齐与分离)的时候,鱼群不会涌现,涌现不可预期、不可控制。


第四、 涌现具有持续性。它的出现有必然性和规律性,正如前面我们分析的三原则和临界效应,满足一定的客观规律它就能持续涌现。


第五、 涌现中的个体必须是独立的、平等的,不能是自私的。大家从沙丁鱼群中可以看到,鱼群里没有老大,这是因为没有平等就没有涌现,有了控制则无涌现,这恰恰是人类组织最难学习的一点。


第六、 外部规定性。鱼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做那个动作,而是为了组织的生存才去洄游,这是源于物种的生存动力。所以说,自私的人很难看懂涌现,因为他做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

 

总的来说,想要实现涌现,核心在3个方面:

1. 使命驱使,个体必须要主动

2. 最小作用原则,即组织规则不能复杂

3. 个体平等

 

有人会说,你讲的这些都是生物学中的例子,放在商业中也有效吗?


我们来看几个真实的案例。

 


如何拯救全球第三大航空公司?


在2010年商业史上发生了一件堪称奇迹的事情。一位78岁高龄的日本企业家,用14个月的时间拯救了全球第三大航空公司。说到这里你就知道了,是稻盛和夫拯救日航的故事,从年亏损144亿人民币,到年盈利1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

 

稻盛和夫做了什么?这个老头并不是航空业出身,不懂航空的业务,怎么就能在短短的一年多让日航起死回生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诚恳的老人到日航做了两件事。

 

稻盛和夫是一个很诚恳的人,到日航之后,他对大家说,因为自己还有别的事要处理,每周只能在日航上三天班,所以自己就不领薪水了。


他直言自己的公司没人懂航空运输,所以只带了两个人来到日航,一个是稻盛和夫自己的秘书,还有一个是日航下属咨询公司的董事长,森田直行。

 

这位诚恳的老人做了哪两件事呢?一是文化激发,二是组织落地。

 

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日航一线,和普通员工谈话,观察他们。每个周六,他又去和高管谈话,加起来,稻盛和夫花了1000多个小时和日航所有的180个高管都谈了一遍。

 

为什么要做文化激发?稻盛和夫发现,日航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而是员工没有主人翁意识,员工不认为企业是自己的。

 

这不是员工的责任,这是高管没有做好,稻盛和夫决定对高管进行培训,每次3小时,一共17次。

 

在员工方面,稻盛和夫为了保住留任的3.2万名员工的饭碗,决定裁员1.7万人,这一点似乎和其他企业遭遇困境时的做法没有不同,但是裁员之后,他对全体员工发了一封公开信,敬告全体在职人员,恳请留下的同事拼命工作,珍惜他人牺牲创造出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全员斗志。

 

进一步,稻盛和夫打破了日航晋升的惯例,从前高级经营干部都是名校出身,而现在的日航社长是一线工作人员升上来的,很多高管也是从一线部门提拔起来的,他改造了整个日航的高管文化。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后来的阿米巴组织建设,总得来说就是做了文化激发和组织落地两件事。新的日航做了一个著名的日航哲学手册,这本手册的第二部分就叫“为了创建一个崭新的日航”,用这种方式去塑造大家的主人翁精神。

 

“我即日航”,这种文化成为最简单的行为原则。


最强悍的战斗力,源于“沙丁鱼精神”


回忆一下之前讲过的组织涌现的3个核心,此时日航都已经具备了:

企业文化激发让员工成为主动的个体;

“我即日航”成为了最简单的组织规则;

重塑高管文化让组织变的平等。


只有在这种文化中才能产生涌现,这就是为什么复杂的社会组织中一定要有清晰的文化,只有清晰的文化才能让企业员工独立自主地成为涌现的个体。所谓好的文化就是授权、信任,这是涌现的必要条件。

 

讲到这里你可能认为我要讲企业文化,其实不是的。我想说的是建立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目的是让组织达到透明态。

 

没有达到透明态的文化都是假文化,换句话说,优秀的组织必须要做到不说谎、不骗人。

 

全员改善就是全员创新

 

关于创新,一直到现在,我们很多人还认为创新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少数人的创新。比如马斯克、乔布斯等等。

 

但是这种创新的问题在于它本身的存在就不可预期,这就好比是企业一直期盼着能来一个骑白马的骑士,一下子就把企业给搞好了,这本身就是妄念。对创新英雄的期待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们来说一家被严重低估、认为没有创新的公司。

 

这家企业在41年前只有4万员工的时候,每年基层员工可以给企业提46万件合理化建议,人均10件以上。到了1986年,合理化建议达到264万件,人均47件,员工参与率95%,意见采纳率96%。

 

这家企业是谁?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丰田。

  

最强悍的战斗力,源于“沙丁鱼精神”


中国人一说丰田就是精益生产,其实大家没有完全看明白。1989年以来,根据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减少的生产性成本已经达到了数亿美元。2005年日本本土员工提出的建议就有54万条,更厉害的是不仅仅日本本土,世界其他地区的丰田工厂也是这样的。

 

2018年,丰田卖了1052万辆车,大众卖了1083万辆车,但是丰田营收是1.85万亿人民币,大众只有1.77万亿人民币,丰田净利润1511亿人民币,大众只有916亿人民币。

 

丰田代表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最高利润率。

 

为什么丰田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这种全员参与的创新恰恰是被我们忽略的创新,如果你还在等待一个白马骑士来解救企业,那就错了。

 

日本把这种全员的行为叫持续改善,它的本质是组织全员对所有业务细节的持续创新精神。所以改善等于创新吗?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改善的本质就是精益求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每一个细节,打磨到极致,这为什么不算创新呢?

 

按照这个逻辑,改善的本质就是从量变到质变,再从质变到量变的无休止的改善循环。这种改善就是创新,这叫做从改善开始的创新涌现。

 

全员涌现最终可以实现什么?实现组织同步。无数个个体的共振可以形成组织的同步,但是请注意,理想的协作是涌现出来的,不是控制出来的。

 

按照这个逻辑,个体微小的力量协作才是组织创新真实能做的,任何一个复杂系统,每一个人都是自变量,不要把它们管成单纯的因变量。个体的蝴蝶翅膀是可以汇聚成风暴的,这就是涌现的力量。

 


写在最后

 

主动、自动是最核心的原则,不管别人如何,一定知道自己如何。

 

一个善于管理自己的人才是一个能够燃烧的人,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小的涌现叠加就会成为巨大的涌现,这就是组织。

 

所以未来组织的基本共识是什么?人的能力是无限的,它只是等待被激发。稻盛和夫先生对工作有很不一样的看法,工作的修行其实本身就是最好的涌现,工作对人具有崇高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工作具有克制欲望、磨炼心智、塑造人格的功效,工作不仅仅为了生存、为了温饱,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功效就是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全身心的投入每一天的工作,这就是最尊贵的修行。

 

用王阳明先生的话来说涌现最小作用原理,就是将心注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所以最后为什么提王阳明先生,请问阳明先生大名叫什么?叫守仁,取自《论语》“知及之,人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所以中国人才讲要磨炼心性。

 

最后,用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自助者天助,此之谓涌现”。(完)

相关推荐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