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笔墨少年的裂变之路 ——书法艺术机构的裂变浅尝

2021-11-19
自2021年7月,国家发布《双减》政策以来,课外辅导机构一片哀嚎,众多辅导机构纷纷倒闭。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一个黑天鹅事件足以毁掉一个行业,然而很多时候毁掉企业的并不是外部环境,而是落后的组织机制。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建立一套适应环境的组织机制,是所有传统企业老板必须面对的问题。

今天为大家分析的这位同学,是笔墨少年教育集团的创始人邹清华,他在2017年11月份进入裂变创业实战营学习,创造性的运用裂变思维,5年时间将一所校区变为35家校区,遍布东莞和惠州,教师团队近300人,在学学员13000多人。



一个普通少年书法培训班,5年内扩张30多个校区,笔墨少年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邹清华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上花了非常多的心思,做得非常出色,这也是他能把裂变、竞选这些工具用好的最重要的保障。




一个普通少年书法培训班,5年内扩张30多个校区,笔墨少年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笔墨少年艺术培训中心有限公司,原名清华书法,创办于2010年,专业从事中小学生书画教育,开设实用硬笔书法、毛笔书法、国画、素描、漫画、儿童创意绘画等课程。


一个普通少年书法培训班,5年内扩张30多个校区,笔墨少年如何做到逆势增长?一个普通少年书法培训班,5年内扩张30多个校区,笔墨少年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书画行业有一个特点,行业门槛非常低,只要1个书画老师加1~2个辅助人员,租个铺位就能开启一家书画培训机构,这也是笔墨少年的发家历史。在没有参与裂变创业实战营之前,邹清华老师的”清华书法“尽管创建了7年之久,但规模依旧只有4家分校,团队不足30人。一直没有特别大的起色。


邹清华也尝试过分校模式,然而只有4家店的“清华书法”给不了分校多大的支持,分校老师很容易就另起炉灶。曾经就出现过一次背叛事件,一位老师想要加盟分校,总公司帮忙找好了场地,搭建了体系,结果开业没多久分校校长就换了一个牌匾自立门户。


2017年11月,邹清华老师参与了裂变创业实战营第11期的学习,课程结束,备受启发,特别认同裂变创业的思想和做法,希望通过裂变式创业这种方式来构建自己公司的利益共同体,把企业做大做强。


 

一个普通少年书法培训班,5年内扩张30多个校区,笔墨少年如何做到逆势增长?一个普通少年书法培训班,5年内扩张30多个校区,笔墨少年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一个普通少年书法培训班,5年内扩张30多个校区,笔墨少年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一个普通少年书法培训班,5年内扩张30多个校区,笔墨少年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回到公司以后,邹清华马上推行了合伙人制度鼓励优秀的老师和员工都可以参与分校创业,成为分校的合伙人。


每个分校都是独立法人,由员工做主要负责人,总公司占股80%,分校占股20%,并且分校不能管理财务,所有的财务权都由总公司集中控制,并派驻课程顾问监督执行。


在利益分配上面,邹清华做了很大的创新。他将营业收入的80%-88%分配给裂变分校,母公司只留12%-20%,并且根据业绩表现设置了几个梯度,让子公司逐级晋升,每一级别上涨2-3%。这个制度一方面增加了员工的创业积极性,一方面也保证了总公司的绝对控股,可谓两全其美。





一个普通少年书法培训班,5年内扩张30多个校区,笔墨少年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母公司作为集团主体,非常重视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邹清华在案例分享中说:“公司的迅速崛起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公司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


一个普通少年书法培训班,5年内扩张30多个校区,笔墨少年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一个普通少年书法培训班,5年内扩张30多个校区,笔墨少年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一个普通少年书法培训班,5年内扩张30多个校区,笔墨少年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一个普通少年书法培训班,5年内扩张30多个校区,笔墨少年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一个普通少年书法培训班,5年内扩张30多个校区,笔墨少年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裂变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公司快速裂变项目,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所以人才培养必须要随时跟上。


笔墨少年采用师徒制进行快速的干部培养。一个门店校长,如果培养出2个开新门店的徒弟,自己校区的收入分成比例能提高3个点,徒弟再培养出孙徒弟,师傅的收入也有增加。以此不断推动老师傅全力培养徒弟,从而帮助企业输出人才,让后续快速的裂变得以持续。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企业的增长机会不一定在外部,更有可能在内部,合伙人机制将会是未来的趋势。年轻人想当老板,这很正常,但是在他有这个想法之前就应该准备好相应的制度。一旦他提出离职创业,一切可能都晚了,关键人员的离去对企业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


在今天,老板的个人利益至上失效,怎样从一个老板变成大家是老板?什么样的激励能让员工从混日子走向自驱动?裂变式创业实战营,给中国企业家一份组织创新的“参考答案”!





相关推荐